金融监管总局统计与风险监测司司长廖媛媛介绍,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以城市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符合规定的“白名单”项目及时获得资金支持,为促进项目建成交付、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稳定房地产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融资取得阶段性成效。
数据显示,上半年,越秀服务的在管面积继续增长,期内新签约项目59个,新增合约面积926万平方米,其中约600万平方米来自市场拓展。在越秀服务的新增项目中,不乏标志性项目,如港珠澳大桥、国家能源大厦、福州地铁5号线等。
曾经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第一支彩色显像管的红光厂,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成功蝶变为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那些曾经辉煌的老工厂和老工人,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历了什么?他们的故事又和当下有什么样的连接?神秘的106信箱,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些故事,或许已经尘封许久,但随着“成都显像计划——‘东郊记忆’原创(微短剧)剧本大赛”推进,它们或许不久之后就会以微短剧的形式呈现,通过故事与观众建立起精神层面的亲近,在潜移默化中变成向往的“诗意栖居”所在。
东郊记忆 图据:视觉中国
9月29日,恰逢东郊记忆13周年,“成都显像计划——‘东郊记忆’原创(微短剧)剧本大赛”表彰晚会在东郊记忆举行,这些获奖剧本聚焦于这片热土的前世今生,通过创作者诗意的想象,回望这里的过去,畅想未来。一个个精彩、别致、生动的剧本,也为东郊记忆13周年送上祝福。
获奖代表
别具一格的颁奖
回到过去,和红光厂对话
“成都显像计划——‘东郊记忆’原创(微短剧)剧本大赛”表彰晚会既是对优秀剧本的表彰,也是对东郊记忆过去13年的回望。
灯光暗下,2024年的东郊记忆突然在这一瞬间,穿越到了上世纪50年代。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沙河畔神秘的106信箱正在迎接新来的工人。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彼时的成都被列为了全国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之一。1958年,作为“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工程之一,对外是“106信箱”的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在成都的沙河畔建成投产。新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第一支投影显像管、第一支有电子工业“原子弹”之称的彩色显像管接连在这里诞生,“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说法传遍大江南北。
也就在这时,厂里接到任务,技术核心王工需要被抽调到广元,参与新基地的建设。离别之际,妻子不舍,但她也明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使命,为国家解决难题是你的使命,照顾你的生活守着你守着家是我的使命……”
现场表演
王工的故事,只是红光厂充满理想的年轻人的其中一个。他们为了祖国的需要,来到成都,又因为建设的需要,离开成都,去了更偏僻的地方,他们与那个年代国家的建设同呼吸,共成长。
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过去的红光厂已经成为了历史记忆。2011年9月29日,在红光厂工业遗址上打造的东郊记忆正式开园运营。13年过去,这里已经蝶变新生,这个充满老工业记忆的活体博物馆,已经成为集音乐、话剧、舞蹈、电影艺术与旧厂房于一体的观演基地以及一个创意与休闲共融共生的旅游景区。
如今,在不少年轻人眼中,到成都就一定要去东郊记忆“赶潮”打卡。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东郊记忆迎来超900万的入园人数。中秋小长假期间,这里举办了音乐现场、数字展览、戏剧、音乐剧、国潮品牌快闪等10余场活动,再度迎来客流井喷,园区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40%。
东郊记忆 图据:视觉中国
东郊记忆
为好剧本提供好故事基底
过去的13年,对于东郊记忆来说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当沉淀于时间深处、退出历史舞台的处境无法避免之时,红光厂却又华丽转身,让东郊记忆再次焕发光彩,书写新的“历史记忆”。
在东郊记忆这片土地上,过去这里迎来送往的是许多为了祖国建设奋斗的年轻人,而当下走进东郊记忆的,则是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他们能在这里享受音乐、看话剧、逛街,感受城市的自由生长,更能触摸城市的历史发展,回忆过去,看见当下,预见未来。
获奖代表
事实上,本次剧本大赛的获奖作品,大部分以东郊记忆的前世今生为题,剧中的主人公们通过各种线索,试图和过去对话,照鉴未来。正如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时代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本次剧本大赛评委会主席杨琼所说,东郊记忆,作为成都具有悠久历史沿袭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地标性文旅目的地,本身就具备“讲成都好故事”的优厚基底,丰富的业态和鲜明的文化氛围也为创作者提供了灵感源泉。
参赛剧本
在历史和现代中回望东郊记忆
本次大赛一共产生了一个金奖,三个银奖,五个铜奖。据主办方介绍,获奖者有机会被推荐加入行业协会。同时,获奖作品将有机会与传媒文投、天府影业签约,进行剧本孵化。此外,改编成功并上映的剧本,创作者还有机会享有版权费、改编授权费及短剧票房分账收益等。
获奖作品
获得此次大赛金奖的剧本是《时空纠错:东郊记忆的多维档案》,其创作者是95后的索路杰。来自陕西的索路杰已在成都生活了4年,目前从事剧本等影视相关的创作工作。他告诉记者,最初看到大赛举办的消息后就很感兴趣,因为东郊记忆是他颇为熟悉的一处景点,闲暇时间,他经常来到周围喝咖啡、看剧、读书或者写作。在创作时,他便从东郊记忆的历史发展切入,“那个年代的工人的状态是什么样?他们有什么难以言说的故事?他们在当时闭厂时,面临着何种选择?”带着这些疑问,索路杰花了一个多星期查阅红光厂的相关历史资料。最终,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将当时红光厂和那个年代工人们的故事融入一个假象的科幻世界里,让剧本中的人物,在科幻时空中相遇、穿越,解决问题。
获得银奖的剧本《成都记忆2050》同样是一个承载科幻理想的微短剧故事。剧本策划王思思介绍,故事围绕一个迷茫的城市AI精灵展开,通过一系列时空穿越中的洞见,讲述年轻一代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下,逐渐迷失自我、审视自我、找寻自我,进而触发曾经的记忆,最终在隐秘的召唤下找回自己的故事。在这场充满隐喻的穿越中,会看到诸如东郊记忆、武侯祠、天府双子塔、熊猫等在不同时代的样子,展现成都的历史文化和文旅资源。王思思还提到,东郊记忆其实就是一个很赛博朋克的地方,那些充满时代感的工业遗存,被当代潮流艺术充盈浸润,能让我们透过历史、活在当下、窥探未来。
现场表演
银奖的另一个获奖剧本《相逢有时》来自陈才艺和秦薇茜。“我在成都生活过,又离开,再回到了成都。之前要离开成都的时候,在东郊记忆闻到了桂花香,后来每每闻到类似的味道,就是一次记忆上的重返,于是会回想起吹过成都的四季风,连绵的雨,听见过心中的呼啸和回响,最后都成为平静与快乐。”于是,两个好朋友便想通过剧本的形式,把在成都的感受保留在故事里,“一群人在这里迷茫、坚定、失落、欢聚,识于微时,因希望而聚首、分别,而这段回忆,将是他们在成都,在东郊记忆的独家记忆。”
游戏设计师王兴强创作的剧本《须弥戌时篇》获得了大赛银奖,这是一个软科幻的故事,通过东郊记忆来串联群体记忆和个体记忆之间的重要性,“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如果我们集体的记忆中某一个事件或事物从大脑中删除,会发生什么事呢?再或者一个个体在所有人的记忆中都被删除掉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关联是否还存在?然后我借用主题,如果所有人都忘记了东郊记忆,到底会发生什么?以此为核心完成了这个故事。”
大赛是桥梁
给年轻人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此次微短剧大赛,一个重要目的是发掘新人,让年轻人创作的剧本得到被看见的机会。正如评委会主席杨琼所说,一个个好故事以精妙的文字展现出来,为后续的剧本改编、拍摄和传播提供充足的“弹药”,将东郊记忆的故事借助微短剧的传播效能形成最优的流量转化。
能拿到金奖,索路杰格外激动,他感谢大赛给了像他这样的年轻创作者被看到的机会。在他看来,微短剧跟电影相比,成本减低了很多,也是时代的新兴产物,新、老编剧也都要一同学习,就自然给了像他这样的年轻编剧更好的展现机会。
陈才艺则认为,这次大赛能让更多年轻创作者被看见,大赛就如一座桥梁,让非全职创作者跨入行业,“因为比赛的时限性,必须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学习剧本行业的知识,自我得到的成长与收获是‘从无到有’。”陈才艺说,这次大赛,也是架起东郊记忆游客到文旅目的地文化特色发现者、传播者的桥梁,“过去是游客、消费者,成为剧本创作者后,就要主动地去挖掘、收集背后的历史渊源,思考探索如何与剧本有机融合,怎样传播东郊记忆乃至成都的文化旅游特色。”
“大赛的举办意味着短剧行业会诞生更多优质的剧本,吸引更多的从业者,让更多有想法的人参与到创作中,再借由微短剧这个平台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创作者只需要动动脑子敲敲键盘,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王兴强告诉记者,这次大赛是标志性和远见性的,短剧已经正式登上了舞台,无论成熟度还是商业上都在进步,作为年轻的创作者可能更能够把握短剧消费者的喜好,创作一些年轻人喜欢的作品。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曾琦股票杠杆账户